編者說明
本論是雪歌仁波切於2013 年6 月23 日起,藉著為台北的同學開講《宗義建立》之應成派時所作的補充,前後共講了4 堂課。編者從道次世界的網站下載同學分享的文稿,進一步編輯而成。
這份題材擷自《中觀總義》,它是至尊法幢為解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而造的。仁波切提醒,此處講的多是應成派對量的不共見,若要了解應成派對心類學完整的看法,還必須把《宗義建立》中講的應成的有境不共見合在一起讀,同時要把四宗共同的部分補上去。另外,為了更清楚應成的不共處,還必須把攝類學中的《心類學》拿出來比對。透過比對,就能更清楚應成不共的特色所在,明白下部講得為何仍不夠圓滿。若不了解任何一部分,我們的理解就會缺一塊,而且可能會混在一起。
按本題材的科判,它分為三科,一是定義,二是分類,三是雖無自證也可以產生憶念之理。其中,第三科的解釋,仁波切在第一講就講了。可是由於它的位置異於原文,若搬到最後,又恐怕跟原稿差別太大,因此暫時未編成科判,以免其他的科判與原文衝突或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雖然只有4 堂課,可是由於主題的關係,編者在編輯時感覺份外吃力。吃力的原因,當然主要是編者能力不足,可是也有相當多客觀的因素。譬如說,同學的手抄稿非常如實地記載仁波切所說的話,連同他開了一個頭,思緒並沒有完成,中間突然改變方式,而以另一個角度重新表達,都全記錄了下來。若單從這種文字稿下手,往往令人感到無法銜接,究竟謄稿的文字很難傳達神韻方面的各種微細轉折。編者難免納悶:仁波切的中文怎麼退步了?直到配合音檔後,才搞清楚原來仁波切講得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在文字上,編者對此文作了很大的修訂。基本上,它仍是仁波切的意思,只是話精簡了些。
雖然本教授是《宗義建立》的補充,由於它的主題有其單獨性,因此有分開成冊的必要。為了不使它與母體脫離,編者決定保留它在《宗義建立》中的位置。換句話說,這4 講的講次是按《宗義建立》編的。將來若整理好其他的部分,便可把它歸位。
為方便學習,編者將本題材作成附錄並附在書末,同時也為本講記作了目次、人名索引、主題索引及名相性相一覽表。相信有了這些輔助,讀者可以更有效地反複學習。
將本論整理出來,主要是為了自修,當然能將它供養給其他同好,以收相互切磋之效,編者感到十分歡喜。不過到底這只是學習上的一份整理,瑕疵的存在是難免的,因此最後附上仁波切對所有文字稿的囑咐,並藉它表達編者的心聲:「這是為了我自己深入學習之故,也是為了與我根器差不多的人們,寫下這部論著,
但完全不代表這是很究竟、最準確的內容,裡面可能有錯誤的地方,懇請有智慧的大德們批評指教,感激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