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善知識敦巴仁波切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好像這段文與後段的結論是一樣的,為什麼把它放在上一段文「方法」裏,是不是有點不妥?
答:「由是因緣」,是把前面所有內容當理由,成立後段文。不可以只把善知識種敦巴仁波切的話當為理由。
問:我倒不是把這個當成理由來看,而是對於善知識敦巴仁波切的話跟我們所講的方法有何關係呢?只是要凸顯阿底峽尊者的教法比較殊勝而已嘛!而這一段文主要所講的是方法,而善知識敦巴仁波切的話並不能顯示它是個方法?
答:應該這樣講,我們修學噶當派的教法時,一定要修到這樣子,要用這樣的方式修。所以前面說的方法是對的,這種方法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因為我們是噶當派,所以引導的上師需要什麼條件,所修學的法是什麼樣子,所引導的弟子要如何做…等等,需要具備的條件,這些從種敦巴尊者跟隨阿底峽尊者的學習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問:您的說法是這段文可以當成前段文「方法」的總結?
答:對!
問:為什麼菩薩所欲求事,只是成辦世間義利,而不是世、出世間一切義利?
答:此處的「世間」是「眾生」的意思,包括出世間的眾生。
問:「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所說的「聖教」是指薄伽梵所說的至言,而最後一段說「當依善依怙」,了解他所說的一切話都是一位眾生成佛的支緣,此意是不是說明所尋找的善知識一定要具有佛的功德呢?
答:不是這個意思,是講我們找老師之後要依靠老師聞思,去了解佛的一切聖教,是一補特伽羅能成佛的方法,世尊的教法沒有一個是沒有用的,這個我們要好好的聞思。
廖老師補充:這裏是中文的問題,藏文沒有「其」字(P.11.7),「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請改為「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一切正言」,請刪掉「其」字,「其」字,會誤以為是善知識的一切正言。「一切正言」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切至言」,即經典的意思。
問:第十頁第四行,「設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然於趣入金剛乘者」之後是否有逗點?
廖老師答:我的版本有逗點,可能版本有不一樣。
問:第八頁倒數第五行,上次講第三個殊勝是指「二師教授而莊嚴故」或是「勝出餘軌」?
答:「莊嚴」是第三個殊勝,「勝出餘軌」是指整個的內容。
問:我們以前是把「勝出餘軌」接著第三個殊勝的一句話?
答:不是的。
問:不知道是不是中文翻譯的問題,因為中文的翻譯,看不出來您說的意思,從中文來看「勝出餘軌」是第三個莊嚴,因為每一個莊嚴前面都有一個「故」字,是屬於連續排比的句型?
廖老師答:以藏文來看「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是第一個莊嚴;「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是第二個莊嚴;「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到此要結束,這是第三個莊嚴。「故」是三個殊勝的總結,故此軌勝出餘軌。
問:以前聽過一些說法,上師比佛陀珍貴,原因是因為過去諸佛出世都沒有能夠度脫我們,而上師在度脫我們,所以上師要比佛更珍貴,從這個角度可不可以推論,教授要比佛陀的經典更珍貴,因為這些經典我們通過自力已經不能了知了,而是要透過上師的教授才能了知,所以教授比經典更珍貴?
答:可以這麼講,但是教授是不是珍貴要怎麼看呢?要看它是不是有幫助我們明白經典的內容,要從這裏判斷。
問:我明白,就是說,如果能夠完整地總攝所有經典密意的教授,從我們這些學者的角度,可以說它是更珍貴。
答:對,沒有錯。
問:「或反顯是彼不順道,唯應棄捨」(P12.+6),此「唯應棄捨」宗大師的意思是說,如果對於經論不能發起信解的教授應該棄捨呢?還是這樣的教授給人的感覺是經論應該棄捨呢?
答:是要把教授棄捨。(問:要把錯誤的教授捨棄。是吧?答:對。)
問:「法殊勝」之前所講的三種特色(莊嚴)P8.-5,您講最後一條「勝出餘軌」,是指前面三種特色的總攝,但是我去查了大勇法師翻譯的《略論》,他的翻譯跟《廣論》是一樣的,我不曉得這部分是不是因為漢藏的翻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
答:感覺上這部分很容易會這樣解讀,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藏文有些地方很容易弄錯。
問: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P12.-2)此教授是指祖師解釋的教授,還是經續當中佛的教授呢?
答:祖師寫的教授。
問:那前面一直在論述佛的教授是最勝的教授?
答:這裏講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真正的源頭是指佛講的經與續。
問:「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P13.+2)的意思要怎麼理解?
答:我們跟著阿底峽尊者的教授引導,一切的大經大論都會現為教授。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修行的內容就非常豐富,因為一切大經大論的內容那麼的多,在一個人的身上都可以用,因此一個人自己不清淨的身語意要改變,「一座上」的意思是,一下子就可以摧毀身語意上不清淨的部分。能夠這樣是因為他所用的方法很殊勝又那麼地多,而且用在一處互相又沒有相違,且互相輾轉增長,因此這個力量一用的話,很容易就可以去除我們身語意上的不清淨。
問:是指身語意業或是身語意?
答:藏文是用身語意,但是所要摧滅的就是指不清淨的身語意業。
問:我現在就面臨,經教與修心道次第(教授)是分開來的,尤其是在學攝類的時候這個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您也教育我們學攝類的時候,要配合道次第來修,從您的這句話也反映出,我們在學攝類的時候,很難直接拿攝類的內容用於調心,攝類是從陳那菩薩所開闢的學科,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學科,它是不是教授,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很實際地把這些當成跟心結合的教授?
答:這個方法是在第五個段落要說明的,我們知道,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裏面,是要把所有大經大論的內容都掺雜在裏面,或者說從依止善士到毗婆奢那,這些內容的根據,或它要更深廣更堅定的話,就需要大經大論的智慧。所以大經大論的智慧,能使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裏面的法更深更廣,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智慧把它變成堅定,能夠這樣的話就變成修行的意思,這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方法。這個修行方法我們要觀察修、止修,這其中特別有關係的是觀察修,止修並不是沒有關係,但真正對治煩惱、解決問題的就是觀,所以觀察修是最主要的。觀察修當然要有智慧,要有觀察的能力,而這個觀察的東西是從哪裏來?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大經大論的內容,譬如現在所學的攝類學也是如此。但是,沒有錯,我們在看的時候就會把這兩個看成有點距離,這是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怎麼樣把它變成能夠修行,讓兩者沒有距離。要怎麼連接呢?宗大師講:我們要用道次第連接。怎麼連接?道次第講,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內容,是直接修行,好像我們可以連接。透過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法與大經大論的內容連接的時候,經論就變成可以修行的東西,所以從道次第可以使大經大論在修行上能夠做到,依靠阿底峽尊者的教授或是依靠《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把一切的大經大論現為教授,所以道次第就具備有幫助我們,把一切大經大論能現為教授的作用,所以它有具備這個殊勝。
但是我們學習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階段時,要儘量配合大經大論的內容,如果我們不會配合的話,就變成道次第是道次第,大經論是大經論,會把這二者分開,如此就沒有辦法把一切聖言現為教授。這也是平常我常講,學習攝類學要配合道次第,就是這個意思。剛剛講陳那與法稱所寫的這些邏輯理論,邏輯是我們的頭腦要思惟、要動,而且要正確。如果想的時候亂想,沒有什麼道理,一直繞、一直鑽牛角尖,這就是沒有邏輯這方面的學習訓練。所以學習這些,就是訓練我們怎樣動頭腦,怎樣用正確的推理。我們要用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而不是沒有道理地一直鑽牛角尖,這樣不可以。我們是要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這樣的訓練是不管修下士道、中士道……無論是道次第的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正確的思考、觀察,觀察修在哪一個階段都要修,所以學習法稱、陳那的邏輯理論有這些作用。
問: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有一正確的原因支持,是不是就是第四段所講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原因,而宗大師以經論來證成。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所以要依照第五段的方法來修行,我們聽完之後回去是不是要思惟這五段,來了解為什麼一切聖言會現為教授?
答:宗大師的《廣論》裏所講的,完全用正因與應成的方式來講,也就是都用正確的思考推理。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要訓練自己動頭腦的時候是否能變成像宗大師一樣,什麼都有正確的理由、邏輯推理。所以看《廣論》的同時,我們也要訓練自己像宗大師ㄧ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邏輯推理,都有正確的理由去成立。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他就不會去成立,所以否定或成立,一定有一個邏輯,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就去成立或否定的話,那就好像瘋子一樣。
問:請再解釋「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答:這裏要先理解前面「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此句是所立,能立因(正因)是「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意即沒有一個能比佛更善巧地開示取捨之法,因為佛具有一切遍智。「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很多人會說,大乘的法不是實際的,或是不承認大乘法講的空性,而特別予以否定;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正確的理由能夠否定、打敗大乘的法及空性。「大仙」是指世尊,世尊自己所安立的大乘經典,「皆勿亂」是指想否定大乘經典者,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正確的理由,不能否定。他們分別這是世尊講的,這不是世尊講的,而弄亂世尊的法。實際上世尊的法是不能亂的,它是有次第,先講小乘,再講大乘,都是有關聯的,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些眾生智慧不具足的緣故,就會亂掉。但是實際上不能亂,為什麼?因為這是沒有辦法打敗的,如果還一直對世尊某些法接受,某些法否定的話,這樣對世尊的教法沒有好處,會有壞滅的影響,而且又會變成毀謗世尊的法,故言「能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問:「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中最後談到,如果現在不能修的,應該找到它的因,對此因來集資淨障。譬如,我們現在學攝類學等教法,感覺會與修行分開的話,能夠從什麼方面做集資淨障,或什麼是它的因,能夠在因上努力,能逐步消除自己覺得經教與修行是分開的感覺,這個正因是什麼?或是集資淨障時,要做些什麼比較有幫助呢?教法的四個殊勝是在《廣論》最先講的,這是說,當我們學完這四個殊勝時,內心就應該對這四種殊勝有所體驗呢?還是這四種殊勝雖然放在《廣論》的開頭,但是實際上是等我們學完整部《廣論》,對整個教法有完整了解之後,才會生起這四種殊勝的感覺,或是才會有這種體驗?不知道是哪一種?
答:是第二種。我們學好《廣論》之後,就會有這四種殊勝。不是我們現在學四種殊勝就會得到四種殊勝,因為這四種殊勝是在法上面,是什麼法呢?是道次第或《道炬論》的法上面,我們心中要先有這個法,才有這四種殊勝。我們心中要有這個法,就要先學習這個法,心中才會有這個法,有了這個法,才會有這四種殊勝。
你的第一個問題,譬如我們學經教或大論典時,會產生跟修行有距離的感覺時,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世尊的教有一個階梯,如小乘、大乘,大乘的顯教、密教,從低的慢慢地愈來愈高。當我們自己還沒到達高的位置的時候,就把它否定,這就不可以,我們心裏要想:現在我沒有辦法學習,但是,將來我要學習,為了這個,所以現在要集聚資糧,是指這個意思,並不是講教與證方面有相違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不是講這方面。
教與證方面分開的解決方法,是第五個段落要講的,我們還沒有開始講。教與證方面有分開的感覺時,我們要怎麼做呢?宗大師開示,我們要先理解,我們要修行就要如菩提道次第這樣的修法,第二個關鍵我們要理解,觀察修是最主要的,因為觀察修那麼重要,這樣我們才會慢慢理解我們必須要學很多東西,大經大論肯定與修行有緊密的關係,所以大經大論的內容除了修行以外,再沒有其他了,亦即最主要的修行的東西就是大經大論的內容,就如今天所說的,我們眼睛閉著坐禪幾天就會知道,自己沒有學習的話,哪有什東西可以修的!那時候才會感覺到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的話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思考、可以修行的。
問:佛所說的法分了義、不了義,此與《徧攝一切研磨經》所講的善妙想與惡劣想之間有何區別呢?
答:了義、不了義是從究竟與暫時來區分,沒有什麼影響。不了義是暫時了解法的表相(世俗諦)。更進一步我們要學、要了解法的究竟實相(勝義諦),這兩個沒有違背。至於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也並沒有什麽違背。而了義、不了義的部分,如果以它的内容有沒有符合的角度來分的話,當然內容有些是符合,有些是不符合的,但這些都是一個眾生要修行的過程中該要修的,沒有一個可以捨棄的,是不同階段要修的,所以沒有一個法對眾生有傷害或是不要修的,都是為眾生修行的,所以都是善妙,都是應理的。應理是相對於這個階段來說,剛剛好他需要這個法,此即是完全如理的。所以沒有一個法對眾生沒有幫助的,亦即沒有一個法是非理的、是劣的,所以了義、不了義一般的分法,跟現在這裡講的沒有矛盾。
問:「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談到依「教正法」聞思來修「證正法」,這裡的聞思修是要成辦修所成慧的證正法,而要成辦修所成慧是不是一定要修毘缽舍那?這裡所講證正法的修是不是毘缽舍那攝持下的修呢?
答:這是我們把修的標準、修的要求看得高或低,種敦巴大師說我們聞的時候要思修,思的時候也要聞修,修的時候也要聞思。如果這樣來說,修的要求就不是那麼高,不是那種修慧,不是毘缽舍那的意思,只是一般的,比如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也是要修,下士道、中士道也都要修,這些不算是毘缽舍那,但還是可以稱為修。而這個修前面要不要聞思,當然要,要有聞思的幫助,然後,把聞思後面的結果跟我們的心續怎麼樣可以連接,不斷在這方面用功就算是修,這有沒有毘缽舍那?不用。不用要求那麼高。當然有毘缽舍那是更好,因為如果是跟我們的心續連接,用毘缽舍那還更有力量,能更快把法融入到我們的心續中。但不是一定要修慧,要求不一定要那麼高。
問:您的意思是不是說我們在修道次第的各個所緣法類,譬如依止善知識,透過聞思,然後修的時候只要反覆觀察修,生起達到依止善知識的量,這還是屬於思所成慧的範疇,而這也算是修,聞思修的修,但並不是毘缽舍那的修所成慧?
答:沒錯。
問:第十頁第四行講到一切聖教無違時,談到「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不知道藏文裡是不是也用「劣」字,不是不可以分善妙與惡劣嗎?
答:藏文裡也是用「劣」字。
問:宗大師後面引《徧攝一切研磨經》不是說不可以分善妙與惡劣嗎?這一點要如何理解呢?
答:剛剛我們有談到,若作是念:「這是世尊為獨覺開示的,這是為菩薩開示的。」這個意思我們要加以解釋:如果說這是為獨覺或聲聞開示的法,是菩薩不應該修的;這是菩薩不應該修的,因為這是為獨覺或聲聞開示的法,有這樣區分的話,就是謗法。所以直接講劣乘就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這個太劣,菩薩不應該修的,對這個法有點看不起的看法,這就是毀謗法。用這個劣字當然是有差別,我們的上師開示的時候,常常會用「劣」或「小」的詞,有一點不是那麼恰當。直接用聲聞乘、獨覺乘比較恰當,或者不用小,而用不是大……總之我們要了解其意思就好,但心裡有看不起的想法連接的話,就有謗法的危險。
問:第十四頁倒數第三行《徧攝一切研磨經》與《攝研經》是指同一部經典嗎?
答:沒有錯。
問:佛陀開示的無垢經論,是指大乘的經論,佛陀為聲聞乘所開示的聲聞藏也是無垢經論嗎?
答:當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