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不是「學」的次第,而是「修」的次第。
以道次第修「依止善知識」而言,我們必須先觀察上師是否具備三學以及廣大聞思三藏等諸多條件,如果自己根本沒學,如何有能力去觀察?
又如,思惟「暇滿難得」時,不懂四聖諦,也不了解「世尊的法是量語」,自然無法體會到能接觸世尊教法的人身有多麼難得殊勝,這種感覺,一點都生不起來,充其量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同理,認識三寶上,也需要四聖諦的基礎。不了解四聖諦,根本不可能真正認識三寶,特別是法寶與佛寶。法寶與佛寶不認識,就更別提僧寶了。這些,全都息息相關。
四聖諦,有二種,一是小乘的四聖諦,即自己聞思、自己修四聖諦的道理;一是大乘的四聖諦,即不僅自己聞思修四聖諦,而且對他人身上的四聖諦,也要有所體會。理解這二種四聖諦之後,才開始接觸道次第。這樣的次第,就是對的。
以菩提道次第的「道總建立」來說,對於小乘的法、小乘的四聖諦是什麼,以及它如何更深、更廣地推演成大乘的法、大乘的四聖諦,這些都不了解的話,我們如何可能建立起什麼「道總」?根本不可能嘛!
修下士道時,我們要修的是「共下士道」。要修共下士道,就必須在更深廣的四聖諦或大乘的法上,有興趣,也有體會,在這個基礎下,才可能修得成「共下士道」。修中士道時,同樣的,我們要修的是「共中士道」。因此,沒有四聖諦的基礎,下士道與中士道「共的」這塊,一點都沒辦法修得來。
小乘的四聖諦,自己身上先要好好聞思,有體會之後,再更進一步好好聞思修大乘的四聖諦,到了這個階段,對於小乘大乘的法,內心非常非常感興趣,次第亦由淺入深連接起來。我們要知道,世尊的法,就是四聖諦,本身全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從略而廣,由淺入深,小乘的法與大乘的法,其實只是廣略、深淺上的差別而已。
我們於四聖諦的道理,由淺入深,廣大聞思,內心亦有堅定的信心,好像這個法不修不行!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下手修去,內心生起證量,這就是「道」。道,即修之後生起證量的次第。換言之,證量的層次,即曰道。這個道,不在外面,而是內心的證量。內心一個證量再一個證量…一直往成佛之路邁進,這種內心證量的一條路,就叫道。這是修就會來的。所以,當我們想修的心非常強烈時,再學道次第,就蠻有意思了。這樣的次第,才對。
因此,學習道次第,不是《廣論》一打開來就從頭學起,這種學習次第,並不正確。
20110930 |